文章来源:http://www.cna.com.tw/news/acul/201808200343-1.aspx
(中央社記者戴雅真倫敦20日專電)小說家吳明益19日受邀出席全球規模最大的作家節「愛丁堡國際圖書節」座談及簽書會,讓來自世界各地的讀者及愛書人印象深刻。
吳明益的「單車失竊記」英文版 The Stolen Bicycle今年3月入圍國際文學大獎「曼布克國際獎」,深受全球文壇矚目。
駐英文化處發布新聞稿表示,吳明益19日對談以「挖掘創傷」(Digging into Trauma)為題,在來自紐約、旅居愛丁堡的文學評論家藍道爾(Lee Randall)主持下,與書寫韓國慰安婦之小說「白菊花」(White Chrysamthemum)作者、韓裔美籍作家布拉赫特(Mary Lynn Bracht)對談,吸引超過百位讀者到場。
吳明益也呼應座談主題,講述了中華商場的歷史,他表示,在兒時對於中華商場的記憶中,發現兩種沉默者,一是跟隨國民政府流亡至台灣的平民與軍人,另一則是從台灣鄉村到城市討生活的人,每每因為白色恐怖、逃亡遷徙的傷痛,絕少提及過往人生。
吳明益在座談中,提到創下全球最長壽記錄的大象林旺。林旺在二戰時跟隨國民政府至緬甸作戰,輾轉來到台灣,當年在他邁入60歲時仍經常出現狂暴情緒,吳明益認為,大象的記憶綿長,或許林旺的狂暴,是記得戰爭與創傷的表現。
吳明益將這段歷史連結至「單車失竊記」的寫作。他表示:「文學挖掘傷痕,目的不在暴露,而是凝神傾聽那些不被聽到的聲音。」吳明益並在現場為讀者朗讀書中第9章「靈薄獄」有關大象低鳴與士兵心中悽愴相互呼應的篇章,現場讀者均為之動容。
主持人藍道爾提問有關寫作具歷史背景的小說,在歷史材料與虛構之間,如何安排人物的命運,吳明益認為,閱讀大量史料之後,他發現「在殘酷的時代裡有溫暖的日常,在殘酷的命運裡有光亮的時刻,即使是殘酷之人也會有存有人性的年紀。」
回應現場讀者提問有關小說跟歷史在處理記憶上的差異時,吳明益表示:「小說傳遞的認同並非在於說服,而是在於打動讀者。」
文化部及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今年支持吳明益、報導作家白曉紅、兒少文學作家林滿秋等台灣知名作者出席愛丁堡國際圖書節,讓國際讀者認識台灣當代文學的創作實力與活力。(編輯:高照芬)1070820
關鍵字標籤:...
|